“五四青年节”每年一次,或隆重或简朴,但其节日的意义永在。既是对历史承诺的担当,也是对实现社会与人生的叩访,更是对未来历史的观照。
“五四青年节”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纪念“五四运动”,一是作为青年的节日。
五四作为青年人的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其实古人也有自己的“青年节”一一“成人礼”,我国从汉朝开始就已经有举办成人礼的传统了。古时男子的成人礼称为“冠礼”,女子的成人礼称为“笄礼”。
冠者,礼之始也。作为礼仪的开始,冠礼非常重要,它不仅标志着一个个体的独立,正式为社会所认可,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还享有择偶成婚的权利,人生也越来越富有意义和价值。冠礼是有一定程序的,《仪礼·士冠礼》中详细记载了举行冠礼的仪式。首先是占筮,以此来选择一个吉日,然后由将冠者之父提前通知亲友参加,并再次通过占筮来决定一个主持加冠的“正宾”,还要邀请一位“赞者”协助。 第二步是加冠,冠者面朝南立于庙前的台阶,主宾按照仪式加冠,依次将三种冠加于冠者。最后一步是取字,古人的名和字是不同的,取了字之后,就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别人会对其行礼,把他当成成年人看待。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笄礼,有女初长成。笄,音基,原指古代女子盘发髻所用的发簪,如郑玄注:“笄,今之簪。”另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就是说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即举行束发插簪仪式,称为“笄礼”,从此即视为成年,可以婚嫁。笄礼作为中国古代女孩子的成人礼,像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行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
每到“五四青年节”这一天,许多学校仍然会为即将成年的学生们举办一次成人礼,这是“五四青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通过成人节的相关活动和宣誓教育,可以使年青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他们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从而加强公民意识。
“五四青年节”的正式确立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作为战胜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正当主张,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不法权益又被列强窃授于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举行游行示威,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和以民主科学反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新文化运动。
为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民主、科学精神,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实际上已固定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主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社会问题的激情破解,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导着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方向。